学贵有恒
戴顶黑色鸭舌帽,七旬牟重行看上去只有五六十岁的样子。
“人贵有志,学贵有恒”,他显年轻,很大程度上缘于有一颗纯粹的为学之心。他家里的书斋,满满当当摆着文史、地理等书籍。他经年累月,黄卷青灯,埋首学术,著述等身。他的退休生活,“比上班时都忙”,忙并快乐着,他几乎将除了吃饭睡觉之外的时间,都用在读书、写作、编撰上了。他心无旁骛,耐得住寂寞,这种寂寞,是一种高级寂寞;他自得其乐,这种快乐,是发自内心的。 但他绝不自娱自乐。他手不释卷,不是消遣;他著书编书,没有一本是自费出版,这体现了他的智慧结晶,具有很强的专业特质和社会价值,都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,很容易被学界和社会承认、接纳。 他自称,最能显示自己学术水平的,是几篇关于医学史的论文,《中国历史上的“瘴”气考释》《太极图的制作原理源于二十四节气观测数据》,分别见诸《台湾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报告》《中华医史杂志》,这些论文,小众而高端,严谨而富有见地,达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和深度。如今,他正在研究疫病史,手头已积累了数十万字的资料。 牟重行明明是个气象工作者,大学读的是地理专业,但他涉猎甚广,酷好文史,又出身中医世家。这让他的学术范畴,能够凭兴趣自如拓展,又不凌空蹈虚。搞学术研究,很重要的一条是跨学科、跨领域“打通”。一本《人与自然的一门学问:二十四节气》,综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观点,对节气的起源、发展、历史意义和应用价值,进行客观系统阐述,同时对相关时令节候和有关民俗学题材作了深入介绍。业内学者评价,这是第一次从科学与文化视角,融会古今研究成果,诠释了二十四节气和相关节候,纠正过去一些偏颇或模糊观点,发掘出有意义的历史气候、物候、环境等信息。他的论著和编著的书籍,《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再考证》《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》,看书名就知道有多么宏大、深邃了。正因为他有独到的研究眼光、深厚的学术功力,他受邀担任《中华大典-生物学典-动物分典》编委,还负责和参与编纂多部地方志,现在,“编书的任务还接踵而来”。 “板凳甘坐十年冷,文章不写半句空”,牟重行做到了。他大学毕业,走上工作岗位,加上退休生活,47年来,“最长的一段休息时间是一周”,平日里,他是“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”,这工作,包括职业事务,也涵盖读书、思考、写作。“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”,牟重行在多个领域取得的学术成就,是他善于高效利用业余时间、高质量安排退休时光的结果。“古之立大事者,不惟有超世之才,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”,当代牟重行,年轻时养成专注事业、学业的恒心,让他受益终生。一个人有恒心,一定是自信力爆棚,“坚信自己的天赋是要用来做一件事情的,无论代价多么大,这个事情必须做到”,牟重行堪称这类人的典范。 气象工作是以发现和预见为能事的职业,学术研究贵在创见,发人之所未发。牟重行凭职业优势和好学秉性,自然而然地将两者集于一身,融会贯通,学以致用,以一介知识分子的真知灼见和独立风骨,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安全进步赋予了大能量。他创造性提出“拦海大坝”设想,为头门港开发建设、台州湾综合治理指明科学方向,可谓厥功至伟,他凭超强专业能力,成功预报“9711号”台风等气象灾害,无数人在政府与民间及时防台之下,躲过劫难,可谓功德无量。这是他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,也是当年台州人的莫大幸运。 与共和国同龄的牟重行,经历过“读书无用论”的年代,初中毕业后下乡插队,后经推荐和考试就读杭大地理系。除了接受有限的学历教育,他渊博的知识根底,靠自学打下;他超群的职业水准,靠积累提升;他精深的学术功力,靠钻研练就。他深知读书有用,身体力行,以研究的眼光去读书,就是精读,这让他花去了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。但他不是个不懂生活的人,事实上,他顾生活,虽淡泊但不失温暖,家人的理解支持是他天天“夜自修”,乐此不疲的动力源泉。因此,虽然年逾古稀,头发花白,但他精神矍铄,面目翩然,隐约47年前杭大毕业证书上的帅哥风采。 醉心做学问的人,不老。